位置:首页 > 淇河之旅


淇水关古镇
|||||

古驿道上的淇水关

位于淇河西岸的高村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,在历史上曾是淇河的一个重要渡口,被称为淇水关。殷商后期,曾有4个帝王以高村南10余公里的朝歌为都城,尤其是殷纣王打造出空前规模的朝歌城。
  史料中说,纣王为都城朝歌建造了3道城垣,外围城垣东临淇水、西依太行,南北相距20余公里,今天的高村便是朝歌城北的第一道门户,纣王在这个门户筑寨设关,并派出得力大将黄飞虎带兵镇守,淇水关因而得名。朝歌的第二道城垣南北长约3100米、东西约2100米。第三道城垣内为中心城区,面积约60万平方米。这3道城垣让朝歌形成里应外合之势,“殷纣王的江山——铁桶一般”,殷商故地的淇县至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。
  “黄飞虎是当时著名的武将,又是纣王的大舅哥。”孙华国说,纣王派黄飞虎镇守淇水关,可见淇水关这道屏障对朝歌的重要意义。
  高村北有座古庙名为北大庙,相传是当年黄飞虎驻扎营盘的地方,他带领的部队被称为“飞虎营”。如今的高村还流传着黄飞虎的许多故事,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来,有些已传得神乎其神。相传黄飞虎骑着一头五色神牛,能够日行千里,夜行八百。到了战场上,他的神牛厉声嘶吼,吓得敌人落荒而逃。黄飞虎有万夫不当之勇,威震四方,“飞虎营”中战将如云,个个骁勇善战、勇猛异常。有“飞虎营”坚守,淇水关牢不可破,朝歌固若金汤。黄飞虎身为武将却也爱养花,今天高村北约1公里有个花窝村,相传这里就是黄飞虎的花园,村名花窝由此而来。在纣王发动征讨蛮夷的战争中,黄飞虎和他的“飞虎营”大显身手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  淇县史学界普遍认为,殷商亡国是内外勾结的结果,但后人对纣王评价多不够客观,导致纣王在死后受到了许多不公正待遇。商朝的君主本来被称为帝,但周人做了天子后,对前朝天子的称呼便降帝为王。其实,纣王名受,号帝辛,后人却给了他“纣王”这个称号,以至于天下人皆知纣王而鲜知帝辛。《史记》等典籍中记载:纣王“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,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”,他天资聪颖,“知足以拒谏”,实乃文武双全之人。相传我们吃饭用的筷子就是纣王发明的。纣王虽非长子,但他深得父亲帝乙的器重,破格继承了帝位。

  提到纣王,客观地说他虽为亡国之君,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。纣王执政后大力推进国家防御体系建设和城市发展步伐,朝歌的三道城垣堪称杰作。同时,面对东夷的屡屡侵扰,纣王下决心“征夷方”。到了帝辛八年九月,为彻底征服东夷,纣王身着戎装举行祭祀大礼,一番杀牲祭旗后他御驾亲征。浩浩荡荡的东征大军由淇水关越过南流的淇水,旋即跨过北流的黄河,在今天的浚县境内与各路诸侯会师后直抵江淮前线。经过近半年的征伐,纣王取得了“征夷方”的胜利,东夷臣服,殷军回师。

从前因为有驿道和驿站,历史上的高村自然成了商贾云集之地,商业、服务业和金融业异常繁荣,有许多商铺和钱庄都是经营了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。这些老字号分布在淇水关大街的东西两侧,东边多为布店、杂货店、酒肆、酒坊、饭店和旅店,西边排列着钱庄。村里的北大庙现保存着一通清代碑刻,从碑文中可知当年淇水关大街的商户中老字号众多,如庆成号、万镒泰、方兴恒、广义复、德裕号、德成和、恒泰昌等等。暂不说这里众多的商铺,仅从十余家专营银票汇兑的钱庄,足可想象当年的经济繁荣的景象。